古樟林激活计划:韶关仁化县河富大井村双向扶贫项目
以下文章来源于艾景 ,作者IDEA-KING
项目摘要
河富大井村是丹霞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。
当我们第一次站在大井的土地上环顾四下时,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象悖谬地并立在我们眼前:一方面,这里青山绿水,云蒸霞蔚,还有大片田野;另一方面,村中人烟稀少,仅有迟暮的老人和懵懂的儿童在闲逛,大批年轻人已经去了外面的世界闯荡。如同夕阳下的余晖,虽然美好总让人觉得短暂。
▲丹霞山美景
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设计团队深入调研村庄自然资源、历史文化、经济发展等特征,从民生、产业、环境、生态治理等多方面出发,提出精神扶贫+产业扶贫的双向振兴策略,同时强化场地记忆与情感,希望能够激发活力、留住乡愁。
大井村现状
总体现状
大井村始建于明朝。因邓祖仲文公明朝天顺年间到韶州府曲江做官,携家属至翁源斯茅坪,后卜居此地而形成。
由于劳动力流失、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,大井成为了贫困村;村内建筑主要为砖混结构,风貌不具特色,整体村容村貌较为杂乱,村民生活环境亦亟需提升。
▲大井村现状
动植物资源现状
设计团队联合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,以走访调研、生态调查、物种影像等方式对大井村进行了实地昆虫、两爬、鸟类及植物的调研。
▲主要动植物分布图
乡土材料挖掘
并充分挖掘传统乡土材料,力求将后续的建设融入到已有的环境中,展示原乡应有的特色风貌。
▲乡土材料综述
策略
环境激活:焕活一产,解锁生态
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
目前大井存在秋冬两季灌溉区缺水,周边可用水库资源少,灌溉区地势高,无法使用重力运输等问题。
对此,设计团队依据现有条件加设灌溉引水渠,连接水库及灌溉区,完善村内灌溉系统。
进行水体生态净化
按照“截污控源——底泥清淤—— 沉水植物净化——湿地生态链构建”的路径,增加溢水口联系原本独立的水塘,打造水下森林,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,提升水体自净力
演替过程:
植物选种:
古樟林生态修复
大井最美好的,便是大量成片的百年古樟林。古樟蔚然,但生长的地表却遍地垃圾,生态系统极其脆弱。
我们从古木保护出发,增加中、下层植被,构建与樟树生长正相关的樟林群落,同时,以此为栖地的鸟虫兽们也重新聚集起来,共同形成了新的樟林生境。
▲樟树林生态修复分析图
活力激发:三产带动,村民共建
完成生态治理后,围绕古樟树主题,植入旅游产业,联动多种优势资源,提供多个基础岗位;同时对村民进行自然教育,培养其环保及服务意识,实现共建,为村庄的未来注入活力。
游客们可以伴随“一棵樟树”的故事,从田边到丛林,让樟树自己讲述自己与大井百年历史的情缘。
内生激励:回访记录
实施了上述措施后,贫困的小山村正在发生变化。曾经堆满垃圾的樟树林,如今绿意盎然,生机勃勃;长满水华的池塘,也倒影出了天光云影;供水不足的农田也流入了甘泉。
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,繁茂的花草上,高大的樟树底,奔跑着嬉戏的孩童,老人们坐在花池边晒太阳,村干部们也将会议室搬到了鸳鸯林的竹亭中,还有带着幼子散步的父母,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。
▲古樟林成为村民喜爱的休闲场所
▲祠堂前风水塘水体得到生态修复
▲灌溉系统提升
产业结构逐渐优化,如画的风景将城市居民吸引进这一片田园风光中,提醒着在城市奔忙的人们对自然和四季变幻的敬畏。记忆里的小溪和田野,犁耙和老牛,跳格子,做手工,故乡的温暖在两代人间传递,就这样留住了乡愁。
▲游客们在此寻找故乡的记忆
▲公益工作者对孩童进行自然科普
为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向扶贫,项目团队为有意愿自营小院经济的村民提供小院改造,共同为大井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。
▲村民也参与到小院改造中来
项目一方面,以“生态介入”的方法修复现状生态系统,打造人人向往的“诗与远方”,达到“精神扶贫”;
另一方面,整合古樟树林等乡村优势,科学植入旅游产业,达到“产业扶贫”。
以生态振兴为基础,同时利用优势资源创造多元业态空间,成功吸引资本及人才返乡,针对性的解决了中国乡村的普遍痛点,以景观改变乡村,引领三生合一的健康发展。
本项目融合了国内优秀的水治理、自然保育、古建修复团队的共同力量,并获得了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的资金支持,改造后的大井村荣获2019年广东省十大魅力古树乡村,两棵树龄580及480年的古樟获“韶关十大樟树王”。
项目信息
项目编号:ILIA-P-20208437
项目名称:樟林激活计划——河富大井村扶贫记
设计单位:广东天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
委托单位:韶关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
项目地点: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河富大井村
项目规模:255490㎡
设计时间:2018
项目类型:文旅景观类
设计团队:李旭、杨岭兰、谢文健、郭伟东、杨岫
奖项类型:第十届艾景提名奖
本文来源艾景,由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
【推荐活动】
我们的小目标:
2年内,分享1001份乡愁
完成:73/1001